第(2/3)页 “我大唐百姓,历经战火纷飞、灾荒连年的磨难,仅仅是谋求每日的温饱,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便已是困难重重。” “读书识字、求取功名,对于他们而言,实在是太过遥远的奢望。” “若此刻贸然开启科举,无疑是为那些世家子弟大开方便之门,给予他们重新踏入朝堂,掌控大权的绝佳契机。” “用不了多久,他们便会故态复萌,如之前那般相互勾结,抱成一团,形成一股难以遏制的强大势力。” “如此,朕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化为乌有。 “故而,科举之事,暂且缓行,当务之急,是先让百姓们填饱肚子。” “仓廪实而知礼节,此乃治国安邦之根基所在。” “浮生啊。” 李承乾轻声呼唤了一句,目光投向陈浮生。 陈浮生躬身行礼:“陛下!微臣在!” “科举虽然不急,但是科举的内容改一改,改成我们咸阳的科学,你到时候回咸阳一趟,让学院里先试着出一些卷子。” “是!陛下!”陈浮生领命。 听到陛下要改科举内容,那一个个脸上是真的有些慌了,只有齐先生依旧老神在在。 李承乾看看了诸位内阁大臣。 “朕知道你们心中有疑惑,到时候更改科举内容免不了争论一番,但现在朕还没决定开科举,到时再争论吧。” “是!陛下!” 房玄龄带头回应。 “今日召集诸位爱卿前来,除了国事外,朕还有一些想法。” 李承乾微微顿了顿,目光变得深凝重了起来。 “诸位觉得儒学于我大唐有何益处?” 言罢,李承乾目光扫视着群臣,等待一场精彩绝伦的思想盛宴,一场关乎大唐文化走向与未来根基的深度探讨与思想碰撞。 房玄龄微微低头思索片刻,率先站起身来,神色恭敬。 “陛下,儒学源远流长,传承千载,其蕴含之礼义仁智信等诸多理念,无声无息却又潜移默化地教化民众,使人心向善,民风淳朴。” “于大唐之风化,颇有润色之功。” “能令我大唐子民明辨是非,知礼守节,尊崇秩序,此乃儒学于大唐社会风气之显著益处,不可或缺。” 王珪亦点头称是,补充道:“陛下,儒学之思想,可有力地规范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纲常。”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朝堂之上方能秩序井然,政令畅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