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当年皇兄为稳固皇权,不惜以丰厚军饷广结将士之心。 长安城外的校场,旌旗蔽日,金鼓震天。 每当发放饷银之时,将士们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忠诚,高呼万岁之声响彻云霄。那场面,何等壮观! 可如今,那些曾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却成了帝国沉重的负担。 恢复贞观时期的府兵制,这个念头在李治心中盘桓已久。 府兵平时为农,战时为兵,自备军械粮草,既能节省开支,又能保证兵源。 可现实却如同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 那些曾为皇兄出生入死的将士,早已习惯了优渥的待遇。 若贸然收回军饷,恢复府兵制,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老兵们,岂会善罢甘休? 搞不好,一场兵变便会让这看似稳固的江山摇摇欲坠。 就在李治愁眉不展之际,齐先生提出的“军人职业化”方案,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他混沌的思绪。 若军队脱离农耕,专注训练,战斗力必然大幅提升,甚至有望重现当年的风采。 可这背后,却是更大的难题。 大唐疆域辽阔,军队数量庞大,实行募兵制,势必要进行大规模裁军。 估算,裁撤的军队可能不下百万。 这百万将士,每一个都曾为大唐流过血、洒过泪。 他们的铠甲上,还沾着突厥的血、高句丽的尘。 他们的战袍里,裹着西域的沙、岭南的瘴气。 一纸诏令,便要将他们遣散回乡,他们心中的怨愤可想而知。 更棘手的是,这些老兵的安置问题。 他们大多都会舞刀弄枪,若处理不当,这些曾经保家卫国的勇士,或许会成为危害地方的隐患。 李治正陷入沉思,齐先生低沉而沉稳的声音打破了寂静:“陛下,这些军务且容后再议。老臣心中有几个疑问,还望陛下不吝赐教。” 李治抬起头,望向齐先生 齐先生年逾古稀,白发苍苍,可那双眼睛,却依旧如鹰隼般锐利,仿佛能看穿人心,洞察世事。 李治微微颔首:“先生但说无妨。” “敢问陛下,您眼中的大唐,如今是何光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