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建文元年八月,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后,建文帝首先任命65岁的耿炳文为主帅,率十三万南军北上平叛。】 【耿炳文是开国老将,擅长防御战可以说是大明最强之盾也不为过!】 【但人无完人,耿炳文缺乏大规模进攻战经验,且年事已高,用兵趋于保守。】 【双方在滹沱河展开首战,先头部队被朱棣击溃,耿炳文随即收缩兵力,退守真定城坚守不出。】 【其实这场失利不算惨败,毕竟主力尚存,稳打稳来足够把朱棣耗死!】 【但南京的建文帝和辅政大臣听到首战大败后极度不满。】 【他们想要的的是“速战速决”平定叛乱,而耿炳文的“坚守策略”被他们解读为“畏战避战”。】 【对急于看到结果的建文朝廷而言,耿炳文的保守风格已不符合“快速平叛”的战略需求。】 【再一个就是朱允炆对“耿炳文的忠诚度”有所怀疑,耿炳文作为开国功臣,与朱棣和其他藩王,有多年共事经历,这种“旧勋背景”让朱允炆始终存有戒心。】 【于是在滹沱河之战后,朱允炆和齐泰、黄子澄等心腹大臣开始质怀疑,耿炳文是不是故意拖延战局?】 【会不会暗中与朱棣勾结?】 【怀疑加猜忌,让他们认为必须换一个“绝对可靠、无旧情牵绊”的主帅,于是乎在黄子澄力荐下李景隆就入了众人的视线。】 大明洪武年间。 “咱算是明白为啥老四能打过来了!” 同时也怀疑未来自己是不是眼瞎了,这什么黄子澄这等纸上谈兵之辈,自己竟然还留着? 他外甥李文忠是猛不假,可这不代表他儿子就一样猛啊! 耿炳文虽比不过徐达,但是论其守城本领十个徐达也比不上他一个。 想当年耿炳文那可是守长兴十年,守的张士诚都快崩溃了! 再看天幕,老朱认为此时坚守真定,以逸待劳,慢慢耗他家老四也耗不起。 至于失守?不存在! 老朱敢保证只要有耿炳文,别说朱棣了,就是他兄弟徐达来了也不一定能攻下,更何况还背靠朝廷不缺粮草。 【不仅如此,为了积极推举李景隆,黄子澄说李景隆“将门之才、年轻力壮、精通兵法,能弥补耿炳文的“老迈保守”。】 【并强调李景隆是朱允炆的“心腹亲信”两人更是表兄弟,忠诚度上绝对可靠,不会像老将那样“首鼠两端”。】 【主张让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上,认为“兵多将广必能必胜”。】 【加上朱允炆本就对耿炳文的失利不满,又对黄子澄极为信任,最终采纳了建议,于建文元年九月下令,免去耿炳文主帅之职,由李景隆担任北伐总指挥!】 表兄弟? 是你表兄弟这话不假,可他同样是老四表侄子啊。 朱标此刻都怀疑这小子是不是自己的种了,怎么会相信什么兵多将广必胜的胡话。 这打仗他虽不是很精通,但是作为战乱中成长出来的太子,朱标敢肯定,从来都不是什么人多就必胜的! 【于是乎,李景隆就带着五十万大军北上了,在包围北平后,李景隆就开始展示他逆天操作,请看VCR!】 天幕画面翻转。 画面中,李景隆的帅帐内,这位曹国公正对着沙盘摇头晃脑,颇有一副很为难的模样。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