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此事太师不要放在心上,大可以放开手脚施展,朕会解决的。” 高阳点了点头,变法图强这是他和刘彻达成的共识。 以刘彻现在三十出头的年纪,再加上大汉蒸蒸日上的国力,只要不出意外,变法应当是能够成功的。 只不过效果如何,改革的地方多少暂时还不能确定。 想到这里他瞥了一眼不远处闷头吃席的霍去病,有大汉第一名将当保镖,还有长安公卿的子弟做后援,安全问题倒是不担心的。 “陛下难道就不想问问某为什么说的是那几句话吗?” “为什么?” “因为高某说的这些话,最终受益者乃是陛下。” 刘彻微微挑眉,最终受益者当然是朕了,能够发掘更多的人才,可不是让朕受益? 见到刘彻似乎理解偏了,高阳摇摇头继续解释道:“高某所言,看起来句句是为百姓造福,陛下间接受益,但其实一旦科举实行,陛下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拥趸。” “须知,这是自三皇五帝以来,百姓都未曾有过的权利。” “陛下既为百姓开军功之路,又为百姓辟文治之路,天下英才隐于田陌者,岂不叩首已拜,奉陛下为神明哉?” “董仲舒所谓天人感应听起来高端大气,实则虚不可言。” “而高某之计,却是实实在在,即便过了百年、千年,日后但凡有百姓受益于科举,都会拜谢陛下,赞许有加。” “古今帝王者,莫不在乎身后之名,高皇帝开大汉国朝,陛下若能文治武功齐盛,未尝不能超越高皇帝!” 一番长论下来,高阳端起米酒一饮而尽,施施然的擦了擦嘴。 至于刘彻,已经是听的入了神。 科举制,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不仅能发掘人才,还能为朕赢得身后千百年之名? 刘彻呼吸急促起来,高阳这话,哪个皇帝能把持的住? 皇帝怎么了,皇帝也是人! 若是求仙问道而不得,与长生不死无缘,那么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身前之乐与身后之名了。 身前之乐不算什么,即便是亡国之君也能享受到,更何况有着文景二帝家产的刘彻? 毕竟锦衣玉食这种东西对坐拥整个天下的皇帝来说之事浮云, 但身后之名就难多了。 “太师说董夫子所言皆虚?那朕是否要...” 刘彻斟酌片刻,试探着问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