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京城灵境胡同办公大院内。 赵满仓跟几位领导在开会,聊的事儿还蛮多的。 第一件事就是正在聊的长寿和保养。 保健局的几位专家也已经过来了。 跟赵满仓讨论过之后,他们都一致认为,保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至于说长寿,说实话真的就是因人而异。 打个比方,在保持愉快的心情这件事上面,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 很多人经常内耗,时间一长,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出现。 而大部分性格开朗的人,他们总是能够让身体保持长时间的健康,即便有什么小病小痛,也不会太过在意。 活了一百零六岁的宋美龄,她的儿子、孙子都走在她前面,身边熟悉的家人一个个都先走了,她不也照样活到了一百零岁嘛。 “所以啊,各位领导,关于长寿这件事,确实只是如此” 赵满仓淡淡地说道: “各位领导殚精竭虑,虽然有保健局在旁边守护,但想要活得更长久一些,嗯,确实需要内驱动力和外力” 他简单分析了一下,领导们都是聪明人,一下子就听明白了。 长寿的事儿,说完了,保养的事情,也就聊完了。 说实话,不是赵满仓不愿意分享,而是保养这东西,成本太高了。 反正他是不会拿出来兜售的,目前也就他跟他家里人用过系统出品的东西,所以才能够保养得那么好。 第二件事则是关于国内经济发展的事儿。 “满仓,现在北江之城的经济发展确实很迅猛,你觉得这种模式有没有办法在东部沿海地区推广一下?” 这就是领导提出来的问题。 北江之城从七四年开始立项,由赵满仓亲自负责,七八年开始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八四年十月份。 说实话,前后也就是十一年时间罢了。 但北江之城的发展却是有目共睹。 从人口仅有几万的小县城发展到现如今超过六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国内人口规模超过五百万的城市,屈指可数。 在经济上,北江之城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一千亿人民币,位居全国所有城市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国内经济发展第一城。 因此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领导们想要的就是复制粘贴,然后全国遍地开花。 赵满仓闻言,摇头道: “不可能,北江之城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本不可能在全国推广,就算只是东部沿海也很难推广开来.” “不过,还是可以参考摹仿一下的” “对了,领导我听说东北那边有正在讨论一个松辽运河的项目,对么?” 突然,赵满仓提起了松辽运河项目这件事,似乎很感兴趣的样子。 原时空的历史上,松辽运河是在九十年代就通过了,然而直到他重生之前,也依然没能够建成。 为什么? 因为花费太大,加上工程难度系数很大,所以即便项目审核通过了,也因为没钱没人没技术等原因导致项目搁浅。 到了后来,却又因为公路铁路发达,松辽运河似乎也用不上了,以及各个桥梁建设的时候,并没有预留出足够的高度,如果开通松辽运河项目也未必能够让船只通航。 总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个项目就这么搁浅了。 不过这个时空,赵满仓既然关注到了这个项目,自然是想要拿下来的。 领导们一听,顿时感兴趣地往前倾,笑呵呵地问道: “满仓,你认为是可以发展东北经济,对么?” 如果东北参考北江之城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么搞不好还真的可以呢。 但这个时候,其中一位对松辽运河项目比较了解的领导突然皱眉道: “满仓,松辽运河这个项目听着很不错,但是你要知道,松花江运河有长达半年以上的冰河期,即便这条运河真的开通了,也很难达到通航的目的呀”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