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大量涌入新城的人发现,新城好归好,可是想留在这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新城那些工厂一直在招工,可除了有膀子力气外,还需要认字,光是这一条,就唰掉了绝大多数人。 不过路也没被堵死,第一钢铁厂说在太原开了家新厂,正在招人,甚至还说以后要全部搬过去。 一听不在新城,有不少人还是有些不乐意去。 毕竟新城的条件不错,一样的工钱,大伙肯定更愿意呆在新城这样富裕的地方。 可听了招工的人讲完条件之后,不少人都心动了。 太原那边的分厂,月钱是一样的,可关键的是,在新城这边,只能从小工干起。 可太原那边缺人,只要表现好了,前景相当好! 等那边做大,他们就是元老级的人物! 那些新厂要求也没新城这边高,不管怎么说,给的待遇是之前比不了的。 至于交通也不用担心,新城会统一组织队伍前往各地。 不光新城官方控股的第一钢铁厂在往恢复区招人,其余各工厂商会,也有类似的动作。 甚至恢复区不少缺人的地方,有人跑来新城拉人。 论待遇,恢复区给的待遇和新城差不多,而且要求没那么高。 再加上各种渠道的宣传,流向新城的大量人口很快向北方流去,大幅缓解了新城的人口压力。 而接下来的一切,则需要交给时间。 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时间培养人才,然后人才反哺教育,这样一轮轮的扩大。 各地的工厂,商会,也需要时间积累。 新城的工厂外迁一步步执行,不光官方手里的那些产业,私人的产业也发现北方那些地区,更适合他们发展。 慢慢的,很多商会,工厂,只在新城留了一个办事处。 倒是各种学校,在一批批学生成长起来之后,规模发展的相当迅速。 自北方光复之后,五年时间让小学的规模已经成长到了能满足一半适龄孩童上学的需求。 没有办法,只能在小学的入学考试上筛选下去一半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