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卫道者-《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
第(3/3)页
直到三国时期,还有许多名士走这条道路,最著名的就是诸葛亮了。
三顾茅庐,只是场常规的抬身价戏码罢了,一个摆出求贤若渴的仁主架势,另一个做出世外高人的风范,重要的就是双方的态度问题。
在这种潜规则之下,那些真正的隐士便显得弥足珍贵,也让人高山仰止。
因此杨家在整个东汉士林都声名显赫。
杨秉本人也躲在山中读书,直到四十岁才出山。
弘农杨氏是东汉时期第一个集齐四世三公的家族,三国时期那个聪明太过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杨修,便是杨秉的孙子。
他本人刚正不阿,真实的历史上,在桓帝朝官至太尉,最出名的典故就是有个门生半夜行贿。
见杨秉严词拒绝,以为他是怕暴露了连累自己,便劝说无人能知,让他放心收受贿赂。
谁知杨秉却勃然大怒,“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无人得知呢。”
可见杨秉其人的品德,的确是知行合一,不是沽名钓誉之徒。
邓演能和杨家结亲,也正是因为其品德得到了杨秉的肯定,完全就是认可了他本人,而不是冲着他的家世。
户部掌管着全国的农业生产,杨秉又主持过的编撰,可以说是商量此事的最佳人选。
“陛下想开设一个专门研究农业生产技术的学校?”
这个想法颇有些天马行空,真是闻所未闻。
“朕看自从面世之后,产量大有增长,但仍然觉得有许多提高的空间。
百姓们相互信息不通,再加上大多没有理论知识,所以朕才想兴建这样一所专门的农学院。
半是研究半是培养人材,一举两得。”
杨秉并未急着回答,低头寻思了一会儿,这才道:“确实可行,陛下有什么具体的打算么?”
见杨秉二话不说就表示了支持的立场,刘志也颇感欣慰,看来他没有看错人。
“朕打算将郊外皇庄腾出来,那里不仅房舍充足,还有大量可供实验的田地,以及最优秀的工匠和农人。”
陛下如此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私家园林,让杨秉很感动,一直以来,对于刘志的大多数政治措施,他都坚定不移地表达了支持。
只因为他觉得,刘志确实是个能为黎民百姓考虑的好君王,就冲这一点也难能可贵。
“皇家园林的条件的确非常方便,将来那里培养出的人材,也可以入仕担任农官。”
“朕想着等过个五六年,等农学院教育出大量专业人材,就在每县设立一个农业站。
因地制宜地研究和指导当地的农事,提高生产技术。”
当然,这个主意完全就是抄袭的现代做法,但却直接有效。
杨秉眼睛一亮,“陛下这个想法简直就是太妙了,农为国之根本,若能让百姓们吃饱穿暖,比任何国策都强上百倍。”
在他看来,只有解决生计问题,才是当前大汉最重要的事情。
“臣推举一个人,定能胜任此职,不负陛下所托。”
杨秉性格稳重,绝不会信口开河,他敢郑重举荐之人,那肯定是有真材实料的干吏了。
“不知是何人?”刘志期待地看着他。
“是侍中杨赐。”
杨秉目光平静地望着他,坦坦荡荡,毫无遮掩之意。
“杨赐?”
那可是杨秉的长子。
刘志确实很意外,本朝举荐制度盛行,因此衍生出一个规矩,父子兄弟等至亲必须避嫌。
。手机版网址: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