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眼不见为净,刘志淡然挪开了眼光,与前来祝酒的袁盱相谈甚欢。 这场盛大的宴会,由内府总管房植主办,不过另一个人也居功甚伟,这就是最近几年来一直跟在皇帝身边的中书省侍郎荀爽。 荀爽作为大汉唯一三元及第的魁首,一直在朝中享有盛誉,当初外放为北匈奴边远县令。 但三年后,他却成绩斐然,得到了镇北将军皇甫规的大力赞赏,上书给刘志,倍加称赞。 他上任之初,北匈奴才刚刚收复,边境上很不太平,外逃远东的北匈奴王和当地一批心怀叵测的匈奴人相互勾结。 不时地劫掠边境,制造各种各样的混乱,给边境上的人民生活带来了无限痛苦。 这里的治理问题,是个巨大的挑战,主要还是因为当地的匈奴人无法与大汉归心。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才华横溢的荀爽,要想干出一番事业,也是难上加难。 当时很多人都在暗地里等着看笑话,甚至有人认为,皇帝其实一点都不喜欢荀氏子,故意给他出难题。 但荀爽本人却毫不在意,欣然赴任。 短短三年的时间,他的成就却令人刮目相看。 不仅配合皇甫将军把边境防御得风雨不透,还让当地人在短时间内,就对大汉的统治有了认同感。 如此成就,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原因说起来很简单,不管是哪个民族,谁不想过上安定富裕的好日子,谁不愿意歌舞升平? 只要让他们的生活质量迅速翻番,再把几个煽风点火的阴险份子抓起来杀掉,立马就安静了一半。 然后发动当地人悬赏,谁能举报那些异己分子,就可以担任官职,与汉官一起治理百姓。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没有人还会忠心耿耿于一个逃亡之君,毕竟当年此地就隶属于另一个部落,并不是呼衍王的嫡系。 他尊重当地人的习俗和文化,并未强迫他们去改变,而是采取了潜移默化的办法。 而且发挥了本地牛羊放牧的优势,开办了羊毛毡作坊,并亲自寻找销路,使他们的生活蒸蒸日上。 三年后,刘志下诏调他回京师担任中书省侍郎时,无人有一句反对的意见。 到了此时大家才惊觉,原来皇帝真的偏爱他这个三元及第的魁首,往往最艰险的环境,也最能体现人的才华和能力。 据说他离开北匈奴边境的时候,百姓们十里相送,依依不舍,把他当做了自己的亲人一般。 由此可见荀爽的能力,确实超凡脱俗。 回到京师洛阳的荀爽,虽然职务并不高,却成为能够随侍在皇帝身边的近臣。 很快刘志就让他担负起草普通诏书的任务,荀爽有一笔好字,整齐干练,而且文笔简练,绝不拖泥带水,很符合刘志的喜好。 如今的中书省,不再是当初仅仅负责内廷和外廷的联络之职,他们还担负起部分决策和参谋的功能,日益重要。 在皇帝身边的这几年,荀爽显得很沉静,整天都在埋头学习,乍看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骄人的成绩。 但细心的人却发现,他随侍在皇帝身边的时间越来越长,与皇帝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 这次普天同庆的国宴如此重要,房植作为主持人,虽然一丝不苟,但到底年事已高,已经有些精神不济了。 实际上主要的事情都是靠荀爽来操办,他的能力也有目共睹。 盛大的宴会从早上一直持续到晚上,各国使臣和来宾欣赏了无数精彩纷呈的节目。 夜深了,宫中的宴席虽然已经散了,但洛阳城中却灯火辉煌,处处都人声鼎沸,好一座火树银花的不夜之城。 三天三夜的狂欢,让这场盛会达到了顶点,也让所有人记住了这场无与伦比的庆典。 大汉的富强之名,随着离去的使臣们,传播到四面八方,也让汉国的威望更上层楼。 就在庆典刚刚结束,好几名使臣都私下里求见刘志,向他提亲,希望能将美丽高贵的长公主下嫁,永结两国之好。 这其中包括了贵霜帝国和安息帝国这样的大国家,更有条支和犁轩这样的小国。 但刘志却全部拒绝了,以大汉如今的强盛姿态,用不着让公主来巩固外交关系。 何况当年他就曾许诺过,永远不会把安阳送去和亲。 他的女儿,只要幸福快乐就够了,怎么舍得让她漂洋过海远渡重洋,一辈子再难相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