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初露锋芒-《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
第(2/3)页
其实在此之前,就连刘志也不知道他会出什么题目,为了锻炼他的能力,谁也没有干涉他的想法。
但这题目让众人都很满意,太子已经开始深思国家朝政,问出来的问题也确实比较切合实际。
前年的改革,已经针对这个现象进行过调整,当时闹的轰轰烈烈,只要是关心时事的学子,无人不知。
因此,他们应该都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也都有着自己的答案。
当然,直接按照朝廷政策回答,显然是没必要的,太子要问的,应该是改革之后所存在的问题。
六人慎重地沉思了一会儿,这才陆续作答,刘志一直比较注重策论,所以每一届殿试,都会有时政题。
学子们也都早有准备,侃侃而谈,他们的观点都有着独特之处,但也带着鲜明的阶级特性。
中产阶级的学子,大多数都赞成加大商业发展的力度,认为这才是迅速富国强民的捷径。
平民学子们就比较谨慎,大多数认为应该以农为本,稳步发展商业,必要时应该由国家出手进行干预。
世家子弟们都享受过商业带来的便利,基本都是赞成扶持商业的,认为如今粮食充足,只要调控好农业生产,不会影响到国家民生。
袁绍身为世家子弟,自然也是倾向于发展商业的,但他却认为应该优先发展工业,只有工业发达,商业才能有序发展,否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同时先进的工业科技,还能带动农业的发展提高,可以说是在商业与农业之间,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最后,袁绍如愿夺得本届魁首,拿到了进身仕途的通行证。
而太子刘瑾,也同样通过了他人生之中的第一个大考,以强势之姿开始正式介入朝政。
接下来的玉堂赐宴,刘志只是露了一下面,把主持宴会的任务全权交到了刘瑾的手中。
从现在开始,年轻的皇太子需要开始培植自己的力量,当然如果是在其他的朝代,这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情。
但在东汉,却是非常正常的行为,尤其是在皇帝身染重疾,身体不佳的情况下。
皇帝本人对此不但毫无意见,还特别示意手下的重臣们,多加培养。
自从被立为皇太子,十二岁的刘瑾就搬进了东宫之中,这座宫殿在他住进来之前,已经近五十年没有人住过了。
可见东汉的皇帝们,子嗣有多么的稀少,一个皇朝的气运破落到如此地步,又怎么可能兴旺起来呢。
如今这座沉寂已久的宫殿,终于迎来了一位新的主人,整个朝廷上下都开始围绕着东宫运转起来。
当然,刘瑾的第一任务,仍然是学习各种基础知识,不过经学不是重点,诗词歌赋也只是略知一二便可。
他的学习重点是历史,格致和各种政务处理,除此之外,刘志还让他每三天轮流到各部门去参观学习,了解各政府机构的运作流程。
这也是历代皇太子的例行学习任务,刘瑾做的很不错,连刘志自己都不得不感慨,他比自己当年更优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封建王朝,一个优秀而出色的帝国继承人实在是太重要了。
大考之后的一系列活动,刘志都没有再出现,全部都由皇太子刘瑾来主持。
现在,洛阳城的人们都对这位少年太子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对他既期待又好奇。
要知道他可是未来的皇帝,也直接关系到未来几十年国家的命运走向,更关系到他们这些升斗小民的生活幸福。
很快就是皇太后的周年忌日,自从去年母亲生病开始,短短一年的时间,刘志觉得仿佛过了半辈子一样。
从前,他总认为自己还是个年轻人,对于古代将三十来岁的人就划入中年范畴,十分不屑。
可如今他却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从身体到心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忽然之间,他发觉自己真的已经步入中年了。
一转眼,他已经做了二十二年的皇帝,之前他一直满怀壮志,总觉得自己还有许多目标没有完成。
可如今他忽然便生出了一种深深的疲惫感,能培养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对他来说,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反而是皇后,如今比他要忙碌得多,对于两个儿子,她都十分关心,现在他们一个搬入了东宫,另一个住进了王府,都已经不在她身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