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开始排练(求追读,求月票)-《京剧大师:我从龙套开始捡属性》


    第(2/3)页

    不过,梨园行有这么一句老话。

    “当场不让父,举手不留情”!

    所谓的台上见,就看你的玩意儿灵不灵,没有什么人情可讲。

    一般来说,台上见的结果,只有三种。

    一种,皆大欢喜,大家都表现的不错。

    一种,一头沉,一个演得好,一个演得不好。

    还有一种,两人都演得不好!

    而当初马连良和程砚秋两人就是最后一种,都唱的不痛快!

    这并非是因为两人的能耐不行,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艺术风格大相径庭,所以,演出的效果就惨不忍睹!

    《宝莲灯》这出戏,是一出生旦的对戏,马连良跟梅兰芳,张君秋都表演过,而程砚秋也跟王少楼、贯大元等人也合作过。

    大家的表现都非常的精彩!

    只不过你要清楚一点,马连良和梅兰芳合作,那么自然是马跟着梅走,而马连良和张君秋合作,就是张跟着马走。

    而王少楼、贯大元和程砚秋合作,那么自然是他们俩跟着程砚秋走!

    那么马连良和程砚秋两人站在台上,谁跟着谁走呢!

    当初两人在梨园行的地位不相上下,风格又大相径庭,坏就坏在两人在后台也没有对过戏,都觉得这么熟的戏了,不用对了,台上见吧!

    结果,就出了大问题!

    两人之所以唱不到一块去,主要原因就是艺术风格的南辕北辙!

    简而言之就是程慢马快、程拖马急!

    程砚秋的风格是缓中有紧,紧中有慢。

    有时候你以为他唱完了念完了,其实他在那行腔念字当中呢,你以为没了,刚要张嘴接话,他的腔或者字又冒出来了,总归让你急不得,等不得。

    马派的风格是干脆利索、爽利简洁。

    这回他都快难受死了,因为他总得提着半口气儿等着程砚秋在那里四平八稳地把腔念完,着急也不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