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5章 南国通宝-《丰碑杨门》
            
            
            
                
    第(1/3)页
    “什么东西?”
    当陈耀在杨七注目下,把黑漆盒子摆放在他面前的案几上的时候,杨七疑惑的问。
    陈耀打了一个哑谜,笑嘻嘻的说道:“您瞧瞧就知道了。”
    杨七狐疑的掀开了黑漆盒子的一角,打开盒子以后,就看到盒子正中静静的躺着三个圆坨坨。
    浑圆、透亮、有光泽。
    暗黄、银色、金黄。
    “铸造出来了?”
    杨七随手捻起了那枚金黄色的钱币,把玩了一下,惊讶的问。
    陈耀点了点头,笑道:“今早的时候,南国钱行丰城分行的管事,派人送到了下官手上。下官拿到了以后,立马给您送了过来。”
    杨七仔细的观察着三枚钱币。
    金、银、铜各一枚。
    铜币和金币、银币有明显的差异。
    铜币呈现方孔状,镜片大小。
    正面铭刻着方方正正的‘南国通宝’四个大字,背面光秃秃的,并没有字。
    有人或许奇怪,杨七为何会把这铜币铸造成方孔状,为何不和金银币一样,铸造成浑圆呢?
    这恰恰就是我们老祖宗的只会体现。
    似清末、民国时期铸造的浑圆的铜币,明显有些舍本逐末了。
    当然了,那是时代的产物。
    当时的人都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可是,月亮圆了,未必是好事。
    虽然从外观上看,方孔状的铜币没有浑圆状的铜币好看。
    但是论实用性,方孔状的铜币远超出浑圆状铜币百倍。
    浑圆状的铜币,并不便于携带。
    经常会有遗失的事情发生。
    在用的时候也不方便,一枚一枚的数,多了,就容易丢三落四。
    方孔状的铜币就不一样了,携带的时候,即便是没有荷包,也能用一根草绳串起来,就能够轻易的提走,还不容易遗失。
    在交易的时候,虽然也是一枚一枚的数,但是却不会丢三落四。
    只要用绳子串着,输多少都不会丢。
    至于银币和金币的为何没铸造成方孔状,那也是有说道的。
    银币和金币代表的面值比较大。
    就像是后世的五十块面值和一百块面值一样。
    其自身的价值,决定了它们会被好好的保管。
    而其交易的数量和次数,会比铜币少很多。
    铸造发行的数量也相对会少一些。
    所以,对于它们的铸造,自然是更精美美观为主。
    最重要的是,杨七这么做,等于是直接把金银和货币画上了等号。
    这么做,将会大大的减弱铜币消耗量。
    也就是说,当金银币面世以后,那些喜欢囤钱的土财主们,再也不会大批量的囤积铜钱了。
    他们会选择面值更高、数量少、更精美的金银币囤积。
    在后世的时候,杨七在许许多多的史书上,经常会看到历朝历代在面对铜的问题上,都会出现紧缺。
    这也错误的引导了许许多多的史学家们嚷嚷着中国缺铜。
    但是,中国真的缺吗?
    从夏商周,一直到秦朝,历经几千年。人们一直以青铜器为主,从兵器、烹饪器具、乐器一直到最小的金属制品,大多沿用的都是铜。
    而其后的朝代,铜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历朝历代的货币,都以铜钱为主。
    如此大规模,广泛的应用之下,依然又持续了上千年。
    中国,真的缺铜吗?
    其实,中国并不缺。
    之所以出现短缺,并不是铜的产量问题。
    原因有两点。
    其一,殉葬。
    殉葬是一个中国的传统。
    一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而殉葬掩埋的铜就数不胜数。
    往往,一个坟里面,就埋下一个矿。
    这并不是夸大,而是事实。
    诸如夏商周秦时期,诸侯、天子等墓穴,殉葬用的九成就是青铜器。
    更有甚者,连棺椁都是铜的。
    往后的朝代虽然没夏商周秦时期那么夸张,但是铜器也占有极大的比重。
    其二,藏富。
    铜币是古代的主流货币,贯穿了整个封建王朝。
    中国人骨子里喜欢藏富,讲究才不露白。
    这就导致了古代的许多土豪,喜欢把钱埋在土里。
    而且还不是一家,有钱的人家,有一家算一家,基本上都有这个怪癖。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