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一统天下,系统奖励-《三国之九原虓虎》


    第(3/3)页

    先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像你父亲一样,读书登第。”

    王守仁却是摇头道:“恐怕未必是读书登第。”

    先生饶有兴趣的反问道:“那你觉得何为人生第一等事?”

    王守仁说出了心中的答案:“做圣贤!”

    闻讯的王华险些没叫儿子给气死,直言“狂妄之极。”

    1487年,王守仁随其父王华去了一趟关外,王华的本意是想让王守仁领略辽阔的草原和大漠,以认识到自己的渺小,省的王守仁总是好高骛远。

    却不料王守仁从关外返回后,一声不吭的把自己关进了书房。

    几天后,王守仁把奏疏递给了王华:“孩儿已写好平安策,请转交皇上,我愿出关讨平鞑靼,扬我国威!”

    王华连看都没看就把奏疏扔到了一边,并严厉的批评了王守仁一顿,说他“无知之极,狂妄之极”。”

    虽然在父亲这屡屡碰壁,但王守仁并未放弃心中的理想。

    1489年,王守仁去拜访了理学家娄谅。

    闲叙过后,王守仁问到:“敢问先生,如何才能成为圣贤呢?”

    娄谅答道:“朱圣人的书中有答案。”

    回到老家,王阳明便开始研读朱熹之学。

    朱熹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当时那个年代,朱熹的地位仅次于孔子。

    朱熹的《四书集注》是科举考试的指定书目,他的思想被公认为是毋容置疑的真理。

    穷极一生,朱熹都在追求一种叫做“道”的东西,在朱熹看来,道是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掌握了道,就可以洞悉世间万物。

    于是乎,便有了“格物致知”这一说。

    读完朱熹的著作后,王守仁便邀请好友一起到家中“格竹”。

    两人坐在院子一棵翠竹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竹子,连大气都不敢喘。

    此举便是希望通过参透竹子的变化玄机,以掌握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

    格了三天三夜,王守仁的好友体力不支晕倒了;

    王守仁毕竟练过武,自然坚持的比好友多了些时日,直到七天七夜方才晕倒。

    苏醒之后,王阳明长叹:“圣人之说可疑也!”

    此事便是我国哲学史上著名的事件:守仁格竹。

    【关于王守仁的事迹还有很多,老苍在这就不多赘述了,举几个有代表性的即可,感兴趣的老哥可以去网上搜搜看,这是一个文武全才、bug般的存在,龙场悟道、平叛宁王这些,都还挺有趣的。要不是正德太过昏庸,刘谨等人把持朝政,没准王守仁也能给明朝续续命……】

    【这些都是修改过后的章节,超出的字数不会二次收费,请读者老爷们放心。】

    二更到!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