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国民捐-《理想年代》


    第(2/3)页

    前清的粤汉、川汉铁路,开头说是商办,人人都必须入股,没钱的农民用租谷抵股。过得几年,闻经营不善,说改国有就改国有,你说搓火不搓火?关键是,不管商办还是官办,钱一收上去,怎么使用,你就管不着啦。国是要爱的,尤其现在是民的国,不再是朝廷的国了,但捐款不能只捐个“国民”的名义吧?都是多年被捐款的血泪教训啊。国民捐面临的问题,不只是国民“借不借”给国家,更重要的是“怎么借、怎么用”――你们说,是不是!”

    孙中山一时竟寻不出理由堵李想的话,思量半晌方笑道:“这是深谋远虑,可也解不了近渴。当前还是先搞国民捐吧。”

    李想看孙中山这么执着,忍痛说道:“我认捐十万!”

    “我没有李帅的财大气粗,捐个一万吧黎元洪一脸悲壮的说道。

    ……

    在孙中山主持下,同盟会由南京留守黄兴出面,通电全国,提出劝募国民捐的主张,以挽救“借债亡国”的危局。他在电文中愤激地指出:“二十年来,忠义奋发之士,所以奔走呼号于海内外,糜顶捐躯,不稍稍退却者,徒以救国故,徒以保种故,徒以脱奴籍而求自由故。乃一旦幸告成功,因借债以陷入危境,致使艰难缔造之民国沦为埃及,此则兴血涌心涛所不忍孤注一掷者也。”

    ……

    黄兴召开留守府特别会议,邀集各师、旅、团长、巡警局长、宪兵司令参加,他在会上大声疾呼:“……现在3000万之外款,熊总长已擅自签约,不独失财政权,且失军政权,盖因度支竭蹶,而北方之对于国民捐皆不以为然,故熊总长非借不可。据我之意,发行不换券任何多数之款均可立得。即以国民捐为不换券之基本金,并于各省设立银行,非此不能济急。我之请取消留守,欲以诚意感动北京政府,庶国民捐与不换券皆可实行。”

    黄兴还说:“留守机关有碍统一,决定即日取消。推荐程德全来南京,接收管辖各军。”

    黄兴再致熊希龄电:“现在大局危迫,间不容发,吾辈均以国家为前提,于个人关系绝不稍存意气,而于国家生死关头,尤当审慎,岂得因一事办理骤难得手,遽萌退志。此次借款,公固然费苦心,但条件损失主权甚巨,又岂公所愿意?……倘因借款失败,国人反对,即绝对不谋及善后办法,仅欲以辞职卸责,千载而下,其谓公何?兴与公本系友好,责公劝公固皆为国,亦即所以为公,惟熟思而审处之。不胜盼祷。”

    ……

    北京,铁狮子胡同,大总统府。

    袁世凯啜一口茶,道:“少川,秉三,你们的辞呈,我是不会批的。”

    “承大总统关爱。可是我实在无力胜任……大总统,您听听黄兴都怎么大义凛然的骂我……”熊希龄身子一欠,抄起一张电报念道:“垫款章程不但要监督中国财政,还要监督我**队,是可忍、孰不可忍?军队乃是国防之命脉,岂能容许外国人干涉到这种地步?熊财长难道忘记保路运动是怎么发生的吗?难道不知道埃及借债亡国的教训了吗?这二十年来,无数中华志士赴汤蹈火,不惜一死,方换得民国的今天,难道为了区区三百万的垫款就要将民国葬送?我们这些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绝不会承认这亡国的借款条件,请熊财长务必取缔借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