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卖报喽。” “新开张的社会报,上面有好多好看的故事,快来买哟,只有最后一份喽。” 街头上。 有名穿着满是补丁的少年郎,用着蹩脚的口音,挎着装满报纸的布袋子在酒楼门口喊道。 谁也不比谁傻,差别只有所处的环境不同。 因为环境不同,所以接受的信息不同,造就了认知和行为的不同,但是总体上的智商不会有区别。 卖报的孩子们,知道哪里的客户多。 来酒楼的客人多是有钱的,有钱就识字,识字就会有兴趣看报纸,他们又有钱。 所以每家酒楼外,都是卖报孩子们重要的地方。 “小孩。” 有名刚要进去酒楼的中年人招了招手,那少年郎连忙跑了过去,客气的问道:“先生,你要报纸吗?” “有哪些报纸?”中年人随意的问了句。 以前他没有看报的习惯。 可自从看过第一次后,慢慢的就离不开了。 每期的报纸,普通老百姓可不会买,在他们眼里这是败家的行为,但是还有不少的人不这么认为。 报纸上涵盖了太多的信息,是不同阶层的认知。 “技术报,生活报,社会报都有。” 少年郎看来很熟练,很乖巧的说道:“社会报上有篇新闻,说有人只靠着向生活报投稿,每个月的稿费就有一二两银子呢,就靠向生活报投稿为生。” “哦,三样报纸都来一份。” 中年人大方的说道。 少年郎很欣喜,连忙从布袋里整理出三份报纸,恭敬的双手捧给中年人。 “你不是本地人吧?” 中年人随口问道。 其实往二三十年前推,北平城中八成以上都是外来的。 “先生猜的真准。”少年郎被生活打磨的很会来事,主动说:“我家是山东那边的,去年家里遭了灾,我大带着我们逃荒来了北平。” 中年人很有耐心。 买了报纸后并没有急着进去酒楼,而是和眼前的少年郎拉起了家常。 “是兖州的吧。” 少年郎大奇,“先生如何知道?” “这就是读书的好处,认得字吗?” “在社学认识了几百个字,先生说我不是读书的料,认的自己的名字会算数已经够了,再读下去也不过浪费钱粮,不如早日为家里干活攒钱娶媳妇,我大就把我领走了。” 少年郎还很老实,把先生当年说的话一五一十的说了,虽然说到攒钱娶媳妇时,脸上有些不好意思。 “教你读书的先生还是负责的。” 中年人点点头认可道。 想要靠读书出头可不简单。 这少年郎虽然不笨,但本质些憨实,拼不过会读书的,普通人家的孩子,没有天赋的话,的确不如早点出来学干活。 “虽然科举一道无望,不过书还是要继续读下去的,人总要明白些道理,否则岂不是白活一世。” “朝廷大兴学业,并制定读书的法律,就是为了让你们不在浑浑噩噩,知道事物自然道理,否则不懂知识,与胡人有何异。”“ “先生教训的是。”少年郎低头应道。 中年人把卷好的报纸夹在腋下,随后又掏出额外的十几文钱赏钱。 少年郎感激的接过。 “朝廷下了旨救灾,并免了兖州三年税赋,为何还要逃荒呢?” 因为有赏钱,少年郎不急着去卖剩余的报纸。 中年人说的话,少年郎也喜欢听,所以没有离开,笑着说:“老家外面回去的人,都说北平遍地金钱,日子过得和神仙似的,说的人多了,许多人深信不疑,我大也跟着来了北平。”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