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北平,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省的夏税,被北平截留了,官员弹劾。 朝廷已经习惯了。 弹劾北平的奏疏很多,但裁决权却在皇帝。 皇帝不认可,那么弹劾再多的奏疏也没用,而现在大明的社会风气,朱元璋可是开国皇帝,没人能反抗他。 就像一个瓷器。 大家默契的保护这个瓷器,在保护瓷器的立场下,也是他们唯一的凭仗,各方都在想着办法。 “好消息啊,北平的民怨日深。” 黄子澄就像老了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慢了一拍,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北平民怨?” “这是北平的报纸,有民告官呢?” 黄子澄拿起来,仔细的看着报纸上的内容,虽然值得高兴,却还是摇了摇头。 “能有什么用。” 黄子澄丧气的说道。 “有用。” 突然, 从门外传来声音,走进来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穿着一身的长衫,气度非凡。 “希直兄,你怎么来京城了,你可是圣人跟储君留的施恩之人。”黄子澄看清楚来人后大惊。 老君要死的时候,会把一批人才贬下去,等新君上位后,把这批人才提拔起来。 这就给了恩,君臣两得利。 “再不来,皇太孙谁来保。”中年人不客气的说道。 论坚韧,中年人比黄子澄更激进。 “说明北平的民心可用。” “我已经打听清楚,北平的百姓们在反抗,还有大量的卫所武官也不满,只差一个药引。” “请坐请坐。” 黄子澄非常的客气,听到对方的话,自身感受到了力量,对此人的话深信不疑。 “北平改军制,卫所的武官们失去了权利,很多人不满,只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反抗。” “京城又到处再传圣人有易储之心,更让北平的军官们不知道何去何从,只能无奈的接受。” “北平不是在建立新军吗?” “两地相隔千里,消息交流缓慢,我亲自让人去打听过,不是那么简单。” 中年人把北平的动作,详细的讲了个透彻。 “动了大户的利益和卫所武官的利益,都是自绝根基的大事,如此大好机会,万不能错过。” “你是想?” “没错,让北平也来一场兵变。” 黄子澄兴奋了起来,虽然不知道如何做,但真要是发生了这种事,那皇太孙如今的困局也就有了破局的方向。 “圣人不会允许的。” 工部官员张昺摇了摇头。 张昺性子沉闷,做事颇有才干,听到黄子澄和方孝孺的商议,觉得有些书生意气。 “燕王世子威望正浓,北平卫所的武官,如何敢抗拒他。更有圣人的心意难以摸透,恐怕此计是无法成功的。” 和张昺一样“忠厚”的官员不少。 圣人有了易储之心,加上北平的大势,不少官员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态度上很有些古怪。 倒是张昺这类的官员,他们不好意思离开皇太孙,觉得没有道德,仍然留在皇太孙的身边。 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官员也是如此。 “错。” “这件事一开始你们就错了,怎么能放纵言论,圣人有易储之心的舆论必须禁止。” “任何散布这等言论者,必须以违逆之名重惩,让天下人明白,圣人没有易储之心。” “只要天下人知道圣人没有易储之心,那么北平燕世子就失去了当下最有利的武器。” 方孝孺坚定的说道。 黄子澄佩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