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豪格眼珠子瞪的老大,猛地将信使给提了起来,“这……这怎么可能?” “是不是看错了?” 穿信使低着头,“奴才就是脑袋掉了也不敢看错。” 不仅豪格难以置信,围着一圈的其他八旗勋贵们也是一个个呆立在原地,无法相信这个结果。 第一次入关,两万骑兵。 第二次入关,三万骑兵。 第三次入关,五万骑兵。 前面三次,都达到了清军的战略目的不说,还劫掠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口。 与明军的野战,更是直接碾压。 这次入关相比以往,人数最多,足足有八万,而且尽是满蒙精兵,如此大的兵力,竟然输了? 一战损失了一万多骑兵,如此惨烈? 皇太极此时却是定定的站在那里,脑子“嗡”的一声,如被雷击中一般,呆立在那里,远处和近处的声音全都听不见了。 “大败?怎么可能大败?” “皇阿玛,你的鼻子又流血了。”豪格连忙掏出来自己的手帕给皇太极擦,可流的实在是太厉害了,任凭他怎么捂,却也捂不住。 皇太极仰起头,手指着传信兵,“给我,快给我!” 他要看原件, 看岳託奏报上来的奏帖。 和硕肃亲王豪格此时已经从信使手中接过奏帖,递给皇太极。 这里面有两份,一个是岳託写过来的,另一个贝勒杜度呈上来的请罪帖。 皇太极先是快速的看完了岳託的奏帖,然后又打开另一封。 相比而言,贝勒杜度写的更加的详细,将自己如何带着两万五千人追击明军,然后在山坳之内遭遇明军的炮击、火铳、以及最后骑兵追杀的情况,详细的说了一遍。 在帖子中,着重说了大明的火炮之先进,火铳之厉害,对于清军的意义……他讲了带领着八旗子弟,骁勇善战,悍不畏死,与明军激战,但却未能抢回来那些火炮。 不仅如此,岳託的弟弟玛瞻也在此次大战中战死。 皇太极看着这奏帖,浑身颤抖,“火炮?明朝什么时候有了这种火炮?” 豪格此时接过来皇太极手中的奏帖,看了之后,同样的震惊,“明朝,竟然出了这等东西,我们在京城的人怎么一点风声都没有传回来?” 满清在大明朝养了无数的叛徒,特别是京城之内,许多甚至已经成了大明朝的高官。 所以大明朝的任何风吹草动,皇帝未必知道,但皇太极却是肯定知道。 可现在……大明朝造出了这等国之重器,竟然没有任何的情报传回来。 “大明皇帝将那些人全给杀了?”豪格脸上的肌肉跳动,“不可能啊……就算是大明皇帝想杀,一时半会儿也不可能杀完的。” 皇太极摇晃了几下,好在豪格扶住了他,才没有摔倒。 一旁的奴才搬过来凳子,豪格扶着他坐下。 皇太极缓了一会儿,瞳孔再次聚焦,“不能乱,传令给多尔衮和岳託,让他们暂时不要分兵。” “嗻!” 等传信兵离开,皇太极看着远处的锦州城,陷入沉思,“若大明朝有这样的利器,为何没有装配关宁前线?” “还是说岳託、杜度他们在撒谎?” 别说豪格,就是他也对贝勒杜度的奏帖有些怀疑,清军也有大炮,但如杜度所说的那种火炮,他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可败了就是败了,如果无法弄清楚失败的原因才是最可怕的。 这些年,清军对于大明的战略太顺了,从萨尔浒之战后,清军对大明的野战从未失败过,这也使得皇太极对于入关越加的肆无忌惮。 这次通州大败,毫无疑问给皇太极敲响了警钟。 …… 而此刻的京城,却是气氛极其的诡异。 通州大捷,对于皇帝,对于大明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胜利。 但对于文官、勋贵们来说,却是一次惨痛的打击。 这意味着他们引经据典,以祖宗礼法来框柱皇帝、掣肘皇帝的战略彻底失效了。 不仅如此,随着通州大捷,可以想象武将的势力必然抬头,这对于大明朝以文御武的既得利益者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武将抬头必然重新掌握权利和话语权。 而对于勋贵们来说,也是越想越不对,兵权不在自己手里,功劳不是自己的,但军队却打了胜仗,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军营里面的权利和利益下降,同样是他们所不能忍受的。 而点燃他们更大焦虑的却是接下来的一件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