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崇祯脸都绿了,你们抓了我族叔,来投奔我当投名状? 朱常洵,作为崇祯爷爷万历皇帝朱翊钧最疼爱的皇子,万历皇帝就是为了将这位立为太子,与朝臣相争。 这场“国本之争”斗了15年,皇帝故意不上朝,最后包括4名内阁首辅、10多位部级大员在内的重臣悉数下课,被牵连的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员300多位,其中被罢官、解职和发配者多达100多人。 最后文官集团惨胜,万历为爱子朱常洵挑选的封地在洛阳,当时经济繁荣的地方。 没能把皇位传给他,那就只能保一辈子荣华富贵,万历皇帝还赐予福王良田4万顷,洛阳一带田地不足,就取山东、湖广之田以补足,另外,还把运河一带的盐税等交由福王收取。 崇祯愣了老大一会儿,才猛地反应过来,连忙拿过纸笔在上面写到:“此福王,乃明廷之脸面,汝等既然可以擒获,勇武异常,期待你们的到来。” “吾未曾见过大明反王,请不要伤其性命,带来武昌一见……” 那意思,你们是好样的,欢迎伱们的到来,但我还没有见过大明的宗藩,希望你们不要伤害他。 写完之后,将其交到老韩的手上,“快马加鞭,将此信送到李定国的手上,如有必要,就地格杀。” 老韩作为锦衣卫的千户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低声回道:“信王放心,我定然以最快的速度将信件送到对方手上。” 看着老韩消失的背影,襄王朱翊铭从外面慌慌张张的跑了过来,“出什么事儿了?” 崇祯连忙将此事告诉了襄王,后者听完,急的使劲跺了跺脚,“这不……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搞一家人了?” “父王,你过来是?”崇祯见襄王急急忙忙的过来,不由反问道。 “哦,差点忘了正事儿。”襄王朱翊铭左右看了看,“如今已经进入九月,你科举的事情准备怎么处理,时间可马上就要到了,哪怕今年无法入京,也不能放弃啊!” 崇祯闻言突然愣住,这些日子事态百出,他竟然都忘记还有科举这回事儿。 襄王叹了一口气,“你也知道,我是被你爷爷当‘猪’养的,从小就生怕我折腾出来什么事。什么也不让做,结果什么本事也不精。 “有些事情,父王帮不上你太多,你也别埋怨。” 这些日子,襄王看着儿子忙的前脚不着后脑勺是真的心疼,但直到此时才发现,自己这大明宗藩是真的一事无成。 要武艺没武艺,领不了兵,学问见识就更拿不到桌面上来了。 只能干瞪眼,帮不上忙。 “父王你身体康健,就是我最大的欣慰。”崇祯深吸一口气,眼角有些发红,他不着痕迹地抹了一下眼角,“时间不早了,父王早点休息。” …… 与此同时,武昌府的街道之上则是张灯结彩。 武昌大会是在九月十八召开,如今已经是九月初十,正式进入倒计时。 周围四省,数十股流寇的首领,以及各路反王也开始陆续抵达。 老回回在前来武昌府的路上,遇到了反王李万庆,两方队伍相伴而行。 “自前年高闯王不幸被朝廷擒杀,我们农民军的形势便急转直下,如今信王崛起,大败左良玉,我们终于再次召开反王大会。” “是啊!”李万庆感慨不已,“荥阳十三家现在剩下的没有几个了,谁能想到就连张献忠也死了呢?” 革里眼贺一龙不由摇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啊!” 贺锦、许可变两人也随之沉默。 荥阳十三家本来以为接下来是大干一场的时候,想不到那时候竟然是他们人生之中最高光的时候,如今李自成兵败,张献忠死亡,罗汝才、刘国能、马进忠投降 老回回见状安慰众人道:“情况也不是你们想想的那么难,现在‘信王’起来,我们投奔于他,今后路也不见得就比之前要差。” 李万庆看着四人,“真的决定了?若合兵过去,以后可就唯别人马首是瞻了。” 为什么做反王,冒着杀头的罪,担惊受怕.还不是为了逍遥快活,为了搏一番基业? 风险大,但收益也可能最大。 到最后也许称王称帝也说不定。 可要是归到了别人的旗下,那就相当于放弃称王的资格了。 “想好了。”老回回看着肉眼可及的武昌城,“大明这么多家反王,岂是所有人都可称王的?” 放弃了称王的资格,但相应的风险也降低了,融入信王的队伍之后,实力也更强,将来哪怕做不成王,但封侯应该问题不大。 李万庆眼见老回回决心已定,不再劝。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