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相比崇祯的歇斯底里,老瞎子却是极为清醒地拦住了他。 “您现在是信王……站在信王的角度上,此人不能杀,不仅不能杀,而且还要赏,重赏!” “没错,这些人你还真的不能杀。”襄王此时也站了出来。 “……”崇祯额头上的青筋隆起,内心极其的难受,内心的愤怒如火,却无法消解,良久才深吸一口气,“就依你们的意思办吧!” …… 京城,朱常淦也收到了锦衣卫的消息,不由摇头苦笑。 “没有水太凉,头太痒,如今冒出来一个为信王刻碑立传?他们这些文人真的蟾蜍套小青蛙皮,穿的不用,玩的花啊。” 不过想来也能理解,毕竟这本来就是儒家思想的现实作用点。 在汉朝之前,儒家思想就像总是被忽视。 它存在大家都知道,但就是不受欢迎,为啥呢? 儒家思想讲究的是礼,强调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但在战国时期,大家忙着打仗,谁还有时间搞这些?儒家主张仁爱和君子行为,这在战国七雄争霸的混乱局势中多少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血雨腥风的争斗中,你告诉别人要以德报怨,这不是扯淡吗? 其中一些理念也不适合治理乱世之中的国家,这时候诸侯们需要的是使用的策略,如法家的严苛律法和秩序,纵横家的合纵连横。 以至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他自己在政治上也算不得成功。 不过到了汉武帝之后,因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才将儒家给扶了上来,儒家的一些教义,比如中军尊卑等级制度,都非常符合一个皇帝的政治需求。 从古至今,儒家之中有骨气者有。 但大部分都是类似于钱谦益这样的无耻之人,不说其他,就说崇祯一朝中的光时亨。 他在朝中和家乡的名声至今都还很好,在当地的史料里对他是赞赏有加,说他是“性刚直”“少有俊识,敢决事,性不能容恶”,溢美之言多多,岂非咄咄怪事。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在这以前确也是个好官,从表面上来看,他还真具备一个忠臣的素质。 他是個“常有理”,也是个热血之人。而且还很能根据场合的不同,以他的文采感动一大批人。 在后来当时清军南下,江南抗清如火如荼之时,就流传着他的两句诗,“沥血矢神明,弹剑听龙吼!” 这种热血之情,字字铿锵的豪言,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御外侮,抗强敌的勇气和决心。 他不过是一个给事中,七品小官,但李自成入京的时候,他第一时间跪在了对方的面前,留任兵科给事中。 所以看一个人是不是忠臣,不是看他说什么,不是听他嘴里哇啦哇啦地胡侃,而是他面对实际情况时做出来了什么事情。 讲道理,讲理论,这种人该杀,则杀! 朱常淦深吸一口气,清朝文官不敢炸刺,到了明朝就不行,还是那句话,清朝有自己的基本盘,那就是八旗子弟。 而朱常淦也不必理会文官,因为他也有自己的基本盘,五大营。 枪杆子出政权,我有枪杆子在手,就不用考虑是不是与文官共享利益,当不符合利益的时候,我可以让锦衣卫、东厂的人直接扇你们的嘴巴子。 我要办的事儿,你们同意也好,不同意也罢,我都不怕你们拆台,更不怕你们把皇权架空。 你不办有的是人办,伱办不了的,我的人依然能办。 锦衣卫、东厂,五城兵马司,九门提督,都是我的人,文官集团也好,那些勋贵也罢,但凡敢跳脱,那就别怪我心狠手辣。 只要五大营的兵马在自己手中,自己就可以伸张皇权,而不必担心官僚士大夫集团撂挑子不干。 大不了抓一批,杀一批,贬一批,再提上来一批。 这群平时高喊口号,临事时,水太凉的伪君子们,自然就老实了。 当然,满清的基本盘,在他们过于汉化,与汉族士大夫走的太近后,满清皇帝可以独立控制的基本盘就会崩掉,最后还会回到明朝那种求着文官集团办事儿的不利局面。 晚清之所以最后还是走向了全面的崩盘和瓦解,就是宗亲和旗人无法倚仗,任由汉族官僚,尤其是立宪派掌握了地方权力,最后才造成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无人可用的局面。 朱常淦突然想起许多日子没有调出属性框了,不由凝神调出。 「主线任务拯救大明朝完成度:7812/10000」 「大明朝国运值:6888,(国运为正,天灾及小冰河变冷的趋势暂停,正逐渐回暖,但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一切正稳中向好」 「已延续大明国祚:3500天」 「现代寿命奖励:3500天」 「资金奖励:95890410元」 主线进度提升近一千,其中最大的提升便是国祚了,一下子提升了100天,近乎三年的时间,资金也来到了九千六百万。 “摆驾文华殿!”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