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乾清宫,朱常淦一边吃着瓜果,一边看着辽东递过来的战报,“不着急,告诉李邦华,要慢慢推进,满清想要的就是大决战,我们不给他这个机会。” “是,皇爷!”王承恩接过来战报放在桌案上,然后开始研墨,“陛下,此乃决战,您为何一点也不急。” “此一时彼一时啊~” 松锦之战,这个原本应该是在四年之后爆发的战争提前爆发,那时候的明廷应该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 崇祯十三年,历史上的大明局势彻底失控,张献忠、罗汝才能在四川转战千里,无人能抵,除此之外贺人龙、左良玉拥兵自重已经有军阀化的倾向。 到了崇祯十四年,更坏的消息也会接踵而至,李自成攻破洛阳,斩杀福王朱常洵,张献忠破襄阳,斩杀襄王朱翊铭、贵阳王朱常法,李自成集中三万主力围攻开封;外出的督师杨嗣昌惊惧而死,紧接着锦州城破…… 关内大城失陷,潘王被杀,关外坚城被破,守将内困。 最关键的是,朝廷没有钱粮了,以致于崇祯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彻底失了智,急切地逼迫洪承畴外出与满清决战。 最终大明主力损失殆尽。 可现在朱常淦压根不用着急,钱粮自己有,内部的农民军也已经肃清,贺人龙、左良玉已死,而且自己还有五大营的将士,兵强马壮。 而满清内部的问题,比如皇太极之死,两黄旗的问题,镶红旗的问题,以及漠南蒙古和朝鲜的两方面的制衡。 在朱常淦看来,松锦之战,明清双方的实力相若,甚至大明的实力要比满清更强一些。 特别是现在大明朝廷有钱,可以给养给前线部队,所以不急于求战,虽然有火炮、火铳,但骑兵的数量依然是弱势。 在平川之上,面对激动灵活的骑兵,即便胜利,也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反过来看满清,他们只要靠劫掠,和流寇差不多,靠着抢作为经济来源。 而明廷有着大量的良田、各种的矿产,可以有税收,募捐以及加税、并且没有钱了,还可以抄没几个贪官污吏、盐商、织造来填充。 满清一旦无法入关,他们的日子就截然不同了。 所以大明不着急。 …… 锦州城外, “将两黄旗给我派上去!”多尔衮看着八旗兵如雨一般从锦州城上落下来,心如滴血。 他之所以命令各位亲王轮番带兵围困锦州,蒙八旗、朝鲜兵也参与围困锦州,真正的目的是歼灭来援的明军主力,围点打援。 可惜明兵不上当,多尔衮不得已才只能执行第二目标,那就是将锦州城给拿下。 事实正如朱常淦所想,在秋季之前,大明与清军爆发了两次大战,一次入关之战,一次漠南蒙古之战,除此之外就是满清派大军前往朝鲜支援,虽然并没有爆发大战,但人吃马嚼,对于粮草的消耗却是极大。 满清别说是朝鲜兵和蒙古兵,就连满八旗的粮食都消耗甚大,难以为继,以往有外蒙古和朝鲜,他们一个出战马,一個出粮食,粮草不足还有朝鲜供应,可今年朝鲜和漠南蒙古全部被大明给打败,无法继续输血。 可以说,此番围困锦州,满清比大明要急迫的多,锦衣卫传回来的消息:清军的骑兵每天吃两餐,步兵每天只能吃一餐。 当然还有另外一点,若满清可以攻下锦州、松山等地,以辽西走廊的地形,便可以彻底切断大明朝通向辽东的道路。 这种想法,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时候,不会有人考虑,但现在的多尔衮却不得不考虑。 因为明军的战力提升实在是太快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猛地爆发出如此大的威力,让他不得不提前做准备。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