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如今好不容易遇到个愿意全盘改革的皇帝,甚至做得比他想象中更好,如果因为自己此时反对,会不会一切努力又将化为乌有? 他年事已高,再也没时间等待了,错过了这次,恐怕此生再无希望。 黄琼一生行事决绝果断,此时却陷入了犹豫间,还没等他理清思绪,刘志便以晚上宗室家宴为名,直接走人了。 得,也别想了,发就发吧,陛下不是也退了一步,将所有的细节决定权,都交给了自己吗。 “太尉,您与陛下那日是怎么商量的,先报出来,我等一条条仔细斟酌。” 袁盱一边往外走,一边问道,将黄琼的思绪拉了回来,赶紧答应着,“好好好,等下与诸位一起商议。” 众人径直去了太尉府,听黄琼详细阐述制度详情。 “我和陛下都认为,应该取消明经科和茂才科之类的限制,为减少县试压力,可先经过童试,取得资格称为童生,方可参加县试。 县试每年秋季进行,通过后便可称之为茂才,享有免力役和兵役的特权。” 茂才就等于其他时代的秀才,当初西汉时也称为秀才,意为才之秀者,光武帝时因避讳刘秀的名字,才改作此名的。 做为光武帝的子孙,自然不可能再改回来。 这新加的童试算是解决了县试的压力,比较合情合理,众人都点头赞成。 “县试后,第二年春举行州试,凡录取者,称之为举子,在茂才基础上,享有免三十亩田赋的特权。 至第三年仲秋八月京试之时,凡录取者称之为进士。” 果然已经很详尽了,袁汤想了想问道,“陛下可有说取消征辟制?” 黄琼摇摇头,“那倒不曾,陛下从未说过要取消征辟制。” 巘戅顶点XinDingDianX戅。经此改革,推荐制已经彻底消失,而大汉的另一个重要的举才通道,征辟制,在传统文士中仍然影响深远。 许多朝廷重臣都是通过征辟制度走上仕途的,像房植、李固和李膺等等,皆是如此。 大汉的征辟制很严格,正常情况下,所征辟上来的都是享誉一方的名士,无论才学还是德行都出类拔萃。 因此大汉历史上,许多名臣都是靠此进入的仕途。 “关于科举制度,哦,陛下是这么命名的,诸位还有什么意见?” 这可是自己心心念念了一辈子的大事,黄琼自然想早点确定下来,免得节外生枝。 “我还有个疑问,去年州试后,是由朝廷统一安排进京的,以后是以此为旧例,还是有所不同?” 这些事情都在尚书台的职责范畴之内,他自然要问清楚了。 “这个陛下倒没提,诸位有什么看法?” 黄琼负手问道。 “我认为应取消此例,去年系事出有因,然长期为此劳民伤财,甚至占用军用物资,朝廷恐怕难以负担。” 大司农冯绲立刻提出反对意见,他是掌管朝廷财政支出的官员,此次大考花费甚巨,令得本就状况不佳的朝廷财政,雪上加霜。 他的话的确有道理,但少府房植却忧心忡忡,“可若朝廷撒手不管,那些寒门子弟要如何上京赴考?总不能让他们走过来吧,山长水远的,也容易出意外啊。” 两边都有道理,也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袁盱皱了皱眉头。 “不若这样吧,只要能证明确实家贫难以筹措路费的,县衙开个文书,先垫付资费,查明属实者,予以返还。” 考生中大多数都是世家子弟,少部分也是家境富裕,唯有极少数家境贫寒。 袁盱这个主意算是完美地解决了两难之境,既不会过于加重朝廷负担,又不会让考生因为家贫而放弃。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