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招工-《四合院之峥嵘岁月》


    第(1/3)页

    第263章  招工

    太古的事情告一段落。

    陈冀生数了一下六大佬,胡生在大洋彼岸,董包去造船了。

    霍、郑、何三人在地产集团忙的焦头烂额。

    前有十大地块,后有沙田的工业大厦。

    霍生抓内部,郑、何二生跑各种关系。

    短时间之内,投资集团是没人坐镇的。

    至于名义上抓总的琳达,那只是陈冀生的代理,实务,混血小丫头还抓不起来。

    即便能抓起来,六大佬也不会让她掌控投资集团的。

    投资集团涉及的东西更多,七大佬只能一起说了算。

    陈冀生跟胡生通过电话,老山姆那边进展顺利。

    辐射一州的沃尔玛已经开始筹备了,第一批新店开业,大概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

    陈冀生的布局,前段都是没问题的,将利益挑明之后,无论是港城的六大佬还是老山姆。

    他们之间都很容易达成一致,因为陈冀生的大方向是对的,获利也是丰厚的。

    目前出问题最多的就是中间位置,出的问题也很简单,人才缺失的太多。

    这是需要长时间来补足的缺陷,现在只能靠着港城起飞的红利来弥补这个缺陷。

    站在风口之上,许多问题都是小问题,只要方向准确,人差一点问题不大。

    其他集团有六大佬维持,人员会慢慢的补足。

    陈冀生自己的明德堂,需要慢慢的发展,保证忠诚度。

    仁德堂那边人员用的不多,而且专业性极强,交给史老师徒,也就差不多没问题了。

    如今问题最大的还是芳妮集团,如果仅是让方姐立足奢侈品集团。

    待遇也是一样,慢慢让他发展就好。

    但涉及到了国内的丝茶大宗,芳妮集团对于速度的要求也很高。

    丝茶都不是可以久储的原料,在大宗的前提下,三五年差不多就是极限了。

    一旦超出这个时间段,仓储费用会超过实际成本的。

    制衣厂的设备需要等待,人员的培训可以提前进行。

    芳妮集团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机遇,那就是太古的红茶,在鬼佬本土出了大问题。

    舆论,太古是压不住的,因为陈冀生这边钱了。

    从阿三那边开始,一直到各国的舆论,三百万美刀的费,这些可都是陈冀生自己掏的腰包。

    等胡生回来算账的时候,这笔美刀,是需要从盈利之中划走的。

    钱的舆论,针对性是极强的。

    舆论对于太古而言,也是一记重击。

    短期之内,红茶一蹶不振,也是可以预见的。

    无论是包装红茶市场,还是需求量最大的茶包,太古的红茶产品,将在世界范围内遭受抵制。

    包装茶叶、制造茶包,如今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大型的筛茶包装机械,需要专门定制,不是短时间可以制造出来的。

    太古走的是机械化路线,虽然目前的自动化程度不高。

    但前期的筛检过程,完全是符合农产品工业化生产的。

    制造大型机械的时间不足,陈冀生这边只能另辟蹊径。

    跟哈瓦那的雪茄一样,彰显人力在筛选茶叶过程中作用,也算是芳妮集团红茶的一个亮点。

    无菌车间的噱头,最先进的管理标准,最青春靓丽的包装工人。

    最简单的硬件,最唬人的噱头,这就是陈冀生给芳妮集团设计的生产方式。

    这样的生产方式,至少可以在港城用十五到二十年。

    随着人力成本的增长,随着服装业的内迁,以后的芳妮集团也是需要内迁的。

    但现在这样的生产方式,还是足够用的。

    无菌车间,已经开始改造了,纽扣厂的厂区足够大。

    分出一部分,作为茶叶的分拣车间,完全是没问题的。

    如今工业大厦刚刚起步,新厂区的建设时间也不够,只能用噱头先凑合了。
    第(1/3)页